打开尼克松心灵世界:珍宝岛冲突究竟是如何悄然的推动中美和解?
1968年冬夜的华盛顿,白宫灯火通明,尼克松在未就任前最后一次与基辛格长谈,墙上那幅世界地图被红蓝两色小旗插得密密麻麻。两个人盯着中苏边界那道漫长曲线,沉默了近一分钟。“总有机会,”尼克松轻声说。基辛格点头,这一句埋下了次年策略的种子。
1968年冬夜的华盛顿,白宫灯火通明,尼克松在未就任前最后一次与基辛格长谈,墙上那幅世界地图被红蓝两色小旗插得密密麻麻。两个人盯着中苏边界那道漫长曲线,沉默了近一分钟。“总有机会,”尼克松轻声说。基辛格点头,这一句埋下了次年策略的种子。
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一条钢铁大动脉已飞驰逾百年。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的疾驰,从“中东铁路”的殖民屈辱到“中欧班列”的共赢纽带,牡绥铁路见证着中国东北边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战胜对手与拓展市场,美国从不吝啬于与昔日的死敌合作。冷战爆发之后,美国迅速松绑并重新武装德意日三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苏对抗并联手拆分英法的时代;70年代的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地中海舰队而松绑意大利,让意大利重新拥有航母。80年代的美国也可以为了对抗苏联
说起赫鲁晓夫,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中苏关系闹僵那段事儿,援助说断就断,专家打包走人,搞得挺乱。但仔细翻翻历史账本,你会发现这家伙上台后,对中国还真干了不少实事儿。这些事儿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项目和协议,直接帮中国工业起步,填补了不少技术空白。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中苏结盟谈判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新中国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坚定的国家立场,为奠定新中国的外交格局和争取国家利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谈判桌上的战略家,更是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在复
刘亚楼家的那张老照片,有点意思。你要是路过,光看画面,指不定还以为是哪个外国人的家庭聚会。其实人家中间那位“洋味儿”的夫人——翟云英——并不是个“纯外国”,她是个中苏混血,骨子里说不定比谁都中国。怎么就结了这个局,怎么就走了这一路,里子到底承载了多少冷暖——看
1949—1966年,基于自身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多种方式纪念十月革命。这既是对建党以来传统做法的延续,又呈现出新的特色。尤其是在中苏关系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经历了一个从隆重盛大到曲折复杂再到低落停滞的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先是被安排在使馆的留学生管理处工作。那时,我国一年中同时在苏联的留学人员约有4000多人,其中在莫斯科的就有2000多人,在列宁格勒、基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敖德萨等地也有不少人。使馆的留学生管理处负责所有与留苏学生有关的事务,例如联系院校、确定专业、留学生
记得那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后,我们正在校园里玩耍,突然听老师说,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了。那时候,我们年龄小,还不知道逝世是什么意思,老师们也是刚从收音机上听到的,还没来得及给我们解释。因此我们的反应很平淡,直到老师们严肃地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才悲从中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蒋介石。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生三起三落,最终败走台湾,他无疑是失败的。随着各种资料的曝光,却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那就是在蒋介石晚年的日记中,他提及了自己最憎恨的是三个人,分别是马歇尔,斯大林,还有一个就是李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